最近高清日本免费/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一区二区/久久精品国产第一区二区/一级高清毛片免费a级高清毛片 - 精品一二三区

首頁   產品介紹   促銷產品   安全知識   聯系我們   招賢納士   網站地圖

 

  您當前的位置: 東莞藍天勞保 > 安全知識 > 職業安全知識 > 氯乙烯的危害及防治
  氯乙烯的危害及防治    推薦相關安全知識
     
  時間:2007-8-17 作者:未知 來源:《現代職業安全》  
     
 

    氯乙烯是無色易液化的氣體,與空氣形成可爆炸性混合物,難溶于水,溶于乙醇、乙醚、丙酮和二氯乙烷,易聚合。
    氯乙烯是應用最廣泛的樹脂聚氯乙烯(PVC)的單體,用于制備聚氯乙烯、偏二氯乙烯,也用于作冷凍劑等。
    事故案例
    黑龍江省電化廠聚氯乙烯車間有工人112人,其中聚合釜清釜工有15人。1983年春該車間全體員工進行職業性體驗,發現4名清釜工患有指端溶骨癥。血清鈣明顯增高。手指發麻,手尖酸痛。X線手片顯示:有手指末端粗隆尺側邊緣膨大,骨質疏松或呈切跡,或呈囊樣變,或出現斜行骨折線,或點狀溶解。清釜工的指端溶骨癥引起了職業醫學界和聚氯乙烯制造廠的高度重視。
    職業危害
    1、接觸機會:在氯乙烯和聚氯乙烯的生產過程中,都有接觸氯乙烯的可能,尤其是生產聚氯乙烯的聚合釜的清理,清釜工的慢性氯乙烯中毒可能性最大。應用聚氯乙烯樹脂或含有氯乙烯的共聚物熔融后制作各種塑料制品時,釋放出氯乙烯單體,有時作業環境空氣中的氯乙烯濃度很高,極易引起中毒。
    2、中毒臨床表現:急性中毒。輕度中毒時,病人出現眩暈、頭痛、惡心、胸悶、嗜睡、步態蹣跚等;嚴重中毒者,神志不清,或呈昏睡狀,甚至昏迷、抽搐,更嚴重者會造成死亡。
    慢性中毒主要表現為神經衰弱綜合征、肝臟損傷、消化功能障礙、肢端溶骨癥、皮膚損傷等。本品為致癌物,可致肝血管肉瘤。
    神經系統:表現為眩暈、頭痛、乏力、失眠或嗜睡、多夢、易驚醒、記憶力減退、煩躁不安等。有時呈頭重感、定向障礙、性情改變、四肢酸痛、手掌多汗,手指、舌和眼瞼震顫等。
    消化系統:食欲不振、惡心、呃逆、腹脹、便秘等。肝腫大,肝功能異常。
    皮膚改變:有皮膚干燥、皸裂、丘疹、粉刺,或有手掌角化、指甲變薄等改變。
    肢端溶骨癥:聚氯乙烯制造的清釜工多見。表現為手指發麻,指尖有刺痛或酸痛感。手部x線拍片顯示,末節指骨的一個或多個粗隆邊緣有半月形缺損,甚至骨干有溶骨性缺損。有時指關節排列不齊。
    致癌:氯乙烯致肝血管肉瘤已列為國家法定職業病名單。
    急性中毒現場處理
    1.皮膚接觸立即脫去被污染的衣著,用肥皂水和流動清水徹底;中洗皮膚,并就醫。
    2.眼睛接觸立即提起眼瞼,用流動清水或生理鹽水沖洗,并就醫。
    3.吸入迅速脫離現場至空氣新鮮處。保持呼吸道通暢。如呼吸困難,給吸氧。呼吸及心跳停止者,立即進行人工呼吸和心臟擠壓術,并就醫。
    預防措施
    1.設備密閉氯乙烯制造和聚氯乙烯制造過程中,都必須做好管道的密閉。注意設備的維修和保養,杜絕跑、冒、滴、漏。
    2.清釜技改以往聚合釜人工清釜,一釜一清,清釜工要接觸大量氯乙烯。技術改造后,聚合釜壁涂防結劑,幾十釜甚至上百釜清一次。清釜用高壓水(10MPa)清洗,避免了工人直接接觸氯乙烯。
    3.抽取單體從聚氯乙烯樹脂成品中經冷卻真空抽取氯乙烯單體,使成品中的氯乙烯單體含量由原來的1%左右,降到10ppm以下。這樣使聚氯乙烯成品的熱加工中,釋放氯乙烯單體的量極大減少,減少了污染和危害。
    4.做好個體防護進入聚合釜操作或檢修時,必須戴空氣呼吸器,嚴密防護,并加強換班,縮寫縮短接觸。
    5.定期檢測氯乙烯作業環境的空氣中氯乙烯濃度要定期檢測。國家的衛生標準為30mg/m3。
    6.做好職業性體檢對氯乙烯作業工人應認真進行就業前和定期性(每年一次)體檢。
職業禁忌癥:神經系統疾患:肝、腎疾患:慢性濕疹等。

   
 
     點擊排行榜
     
   
  1. 中華人民共和國安全生產法:第 1234567

  2.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安全法

  3. 勞動防護用品管理規定

  4. 如何正確選擇口罩的類型

  5. 如何正確選用聽力防護用品

  6. 什么是企業安全文化?

  7. 什么是職業病?

  8. 十級工傷與職業病鑒定標準 GB/T16180-1996

  9. 化工企業安全管理制度

  10. 建筑滅火器配置設計規范

 


地址:廣東省東莞市長安鎮烏沙振安東路910號 聯系電話:0769-85370608 傳真:0769-85370618
網絡實名:“東莞勞保”“東莞勞保用品”“藍天勞保”
   最佳瀏覽:1024*768   粵ICP備13088461號
© 2011 - 2015 BlueSky Co.Ltd   藍天勞保 版權所有

在線客服
勞保知識解答